【编者按】2023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全省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与统计年报布置培训会在西安召开,渭南市实名制管理工作受到省委编办肯定和通报表扬,并在经验分享环节交流了具体做法。现将大会发言整理印发,供学习交流。
近年来,渭南市委编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编制有限,服务无限”理念,在夯实工作基础、规范日常管理、开展数据比对、分析运用数据等方面持续用力,全力提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实名制在机构编制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成立机构,专门负责实名制管理
2019年机构改革后,党管机构编制要求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颁布施行后,市委编办对标中央和省委标准,提出强化实名制管理职能意见,印发《关于调整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机构设置的通知》(渭编发〔2020〕37号),单设实名制管理科,择优配强工作力量,专司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职能,坚守机构编制管理最后一道关口。
二、规范管理,扎实做好日常工作
一是明晰办事要件流程。梳理细化各类办理事项所需要件,制作成二维码,扫码查阅,一次告知,便民高效。上编进人严格审核,严控人员编制总量。“政策性上编主动快办,其他上编严格慎办,不符合政策坚决不办”。下编减人接文即办,加快周转。二是建立健全“两个台账”。落实“变动即更新”要求,及时更新机构编制台账和人员台账。机构编制信息发生变动时,实名制管理科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系统录入,确保机构沿革、设置、撤并、更名、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调整等信息完整、准确、清晰、有据可查。人员信息变化时,由主管部门维护更新,实名制管理科审核,确保人员录用、选配、领导配备真实、准确,学历、年龄相关信息完整、规范,增减变化情况全程留痕可追溯。三是加强系统安全建设。严格遵守实名制系统网络安全有关规定,做到“专机专用、专人负责”,将安全保密有关规定纳入培训内容。实行严格的身份认证、安全审查、数据存储备份等安全保障机制,规范系统账户分配及权限管理,实现系统设备和信息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切实维护网络系统安全。协调市委保密机要局专项资金,为全市AK环境和国产终端购置配套硬件和所需软件,为日常管理、数据比对、专项调查、统计年报等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四是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以《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作为基本遵循,将一些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提升至制度层面。先后出台《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暂行办法》《机构编制报告管理制度》《关于加强机关内部实名制信息共享的通知》等制度,将各类录(聘)用计划批复、省市机构编制事项调整批复文件、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信息纳入实名制信息共享内容,健全与业务科室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将实名制信息是否更新作为评判改革或机构编制事项是否落实到位的重要依据。五是形成“周更新、月检查、季分析、半年比”工作机制。每周更新“两个台账”,实时更新系统信息;每月进行数据校验,解决系统录入问题;每季度分析一次基础数据,重点检查本季度机构编制调整事项落实情况,对超编、超配等问题进行监测预警,形成分析报告;半年比对一次全市各级各类机构编制数据,督促各级各部门调整更新信息,核对校准数据,将功夫下在日常,重心放在信息维护上。
三、大胆工作,率先开展数据比对
把开展数据比对作为提升全市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密数据比对频次,更新实名制信息,核清校准数字,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一是建立数据比对工作机制。借鉴年报做法,尽可能“表单化”“标准化”“信息化”,重点是督促各部门单位落实机构编制调整事项,更新机构编制信息,共同核清校准机构编制数据,对机构编制管理手册进行年审,提升机构编制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规范性。二是组织专题培训提升业务能力。着眼完成数据比对和推进机构编制高质量发展需要,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将上级最新安排和要求纳入培训内容,把数据比对要求与实名制管理、数据运用、安全保密等全面结合,既为完成数据比对提供保障,又提升办事人员机构编制政策水平。三是强化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重点做到三个方面互联审核,市级部门与市委编办、市委编办与县(市、区)委编办、实名制管理科与相关业务科室核对各层级、各部门单位信息数据。市直编制科负责审核市直部门单位数据,县区编制科负责审核县(市、区)机构编制数据,实名制管理科负责数据汇集和系统维护,通过市县之间、部门之间、编办内部科室之间密切配合协作,规范数据统计口径,认真审核比对数据,切实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四是健全问题台账夯实整改责任。针对发现的管理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对标问题逐项记录汇总,建立数据比对问题台账,能立即整改的立行立改,需要业务科室统筹整改的如实反馈。
四、分析数据,稳步发挥基础性作用
加强数据分析运用,发挥数据参考和支撑作用,实现“以用促管”。一是用数据管理,走实改革每一步。实时跟进涉改部门机构、编制、人员调整等情况,推动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乡镇街道改革等重点任务落地。在综合执法改革中,以实名制系统为依据,确保“在编在岗、干部身份、有执法资格、专科以上学历”等划转条件严格落实。二是以数据预警,构建督查“探照灯”。充分发挥实名制系统红黄灯预警、“查询”“报表”“数据校验”等功能,动态监测机构设置、编制职数使用、人员调整等情况,主动查找和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及时反馈监督检查科查处。针对个别单位“人编分离”、退休不及时下编等问题,与组织、人社部门开辟信息共享渠道,主动督促,及时腾出机构编制资源。三是靠数据说话,提升配置精准度。强化实名制系统数据分析运用,为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综合执法改革等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撑。先后对教育、卫生、工业等领域数据进行分析研判,为教育专项编制核定、高层次人才招引等提供重要参考。持续监测编制资源配备、分布现状、使用效率,研判事业发展对编制资源的实际需求,保障事业单位绩效评估、职能弱化部门编制核减、重点领域编制资源配置等科学精准,不断提升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